「南蜂炮、北天燈」是台灣元宵燈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節慶活動,台北縣的平溪鄉是天燈的故鄉,其特有的天燈文化已躍上世界舞台。根據傳說,天燈的施放傳統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大陸安溪移民陸續到達臺北平溪一帶開墾,當時山區時有盜匪騷擾民眾,平溪鄉民往山中避難,直到危機解除,留守在村中的壯丁以施放天燈為信號,通知躲在山中的村民返家。時局趨穩後,放天燈的通訊方法仍被鄉民保留下來,演變成為地方民俗活動。流傳至今放天燈已成為人們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文化活動,所以人們在施放天燈時總是不忘在天燈上寫上祈福話語,如祈求學業順利、愛情如意、身體健康、生意興隆、闔府平安、賺大錢等。
「天燈」又稱「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原作為軍事通信之用,另一種說法則因其外型像孔明畫像的帽子而得名。天燈的結構可分為主體與支架兩部份,支架用竹片組成,口圓體方、大小各異,底層支架中間,綁有十二張沾上煤油的金紙,施放前將油紙點燃,並把整座天燈按於接近地面,燃燒數秒之後讓熱空氣充飽天燈,便能使天燈升空,飛行高度大約可達一千公尺,待金紙完全燃燒,天燈就會自動下降。平溪天燈已成為台灣慶元宵重要文化節慶活動,也是讓台灣躍上世界舞台的重要文化遺產,每年元宵節,每個想祈求幸福的人,都趕著到平溪來放燈,天燈載著每個人的希望翱翔,最後降落在幸福的國度。每年新春慶元宵這一刻,來到希望小鎮「平溪」,放一個天燈,許一個願望,讓天燈載著你的夢想飛翔吧。
因為是從南部出發,而且想天燈大施放當天中午就去卡位,因此選擇前一天就前往平溪,到瑞芳站的時候,真是人山人海,雖然下雨,但還是不減大家前往施放天燈的興致。
到平溪時已經是傍晚,有許多人零星的在施放天燈,這個是下方綁著鞭炮的天燈,真的非常吵,住在平溪時的整晚都被這種天燈吵得無法睡覺!
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準備中午前往卡位,平溪老街這時都沒人,冷冷清清。
入口旁會有天燈施放登記處,想參加集體施放天燈的不是自己帶去喔!而是去登記,共施放12波,每波200個天燈,因此共有2400個名額可以登記!因為我要拍天燈,就沒去登記啦!
這是十分旅遊中心,已經有警察開式進駐維持秩序,因為12波施放都有貴賓負責主燈施放,因此治安是很重要的。
從正面拍舞台,照片最左方就是十分旅遊中心,中間廣場是施放場地,雖然才中午,右方已有多位攝友開始架腳架。
最右方有一高台,可以從較高的地方拍攝天燈施放,也已經有許多攝友架好腳架。在上方拍攝一定要小心,當天晚上有攝友腳架連同相機掉到下方去,而因為大家的腳架還互相卡在一起,因此一支釣下去後就好像骨牌般掉了好幾支腳架跟相機下去下方,還砸到人,所以真得要小心!
施放協助志工抵達現場,到時就要靠他們協助每一波天燈同步施放啦!
彩排演練中!施放時會有總指揮喔!總指揮一聲令下再由志工協助施放者一起同步放開天燈,這樣場面才會壯觀喔!
有許多攝友都用此法!所以一定要早點去阿!要不慢點去站在他們後面就啥都拍不到啦!
我的拍攝策略:在下方佔個位置,然後另一位攝友在上方高台站個位置,因為總共有12波施放,因此可拍完幾波後與另一位攝友互換位置,這樣就可以拍好幾個角度,若是有一群朋友,可以多站幾個角度的位置,到時在互換,不要大夥好朋友都"佔在同一個位置喔",這樣回去看大家的照片都一樣啦!
更詳細相關文章請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