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澳門,玩法真的是千變萬化,不管是文藝青年、浪漫情侶、美食饕客或是想來個奢華小假期的人,都能符合你的需求,但畢竟世界遺產的部分也不是每個都要去、而非世界遺產的景點也是有非常漂亮的,所以吉米幫大家去蕪存菁一下、作個重點整理,整理出以葡萄牙風情為主的散步路線,而且還能買到體面又好吃的澳門伴手禮:英記餅家杏仁餅!真的是好逛、好拍又好買啊!!
首先「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跟中國其他世界遺產不同的是,澳門歷史城區以西式建築為主,但中式建築也存在西式建築元素中,或是代表著中西融合的地點,為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代表著澳門4百多年來的中西文化交流。來到此地,可見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大三巴)、第一座西式劇院-崗頂劇院、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東望洋燈塔……等歷史建築。
澳門歷史城區去蕪存菁路線:媽閣廟 → 港務局大樓 → 亞婆井前地 → 鄭家大屋 → 聖老楞佐教堂 → 崗頂劇院 →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 何東圖書館 → 聖奧斯定教堂 → 民政總署大樓 → 議事亭前地 → 仁慈堂大樓 → 玫瑰堂 → 大堂 → 盧家大屋 → 大三巴 → 戀愛巷 → 必買澳門伴手禮:英記餅家的杏仁餅
接著轉往以下路線,沿途充滿著濃濃的葡萄牙風情,但人潮不像議事亭前地周邊那麼多,可以悠閒地散步與拍照
輕鬆散步路線:瘋堂斜巷 → 清安醫所門診部 → 望德聖母堂 → 青少年活動中心 → 演藝學院音樂學校 → 社會保障基金 → 仁慈堂婆仔屋 → 文化創意空間 → 馬忌士街 → 西墳馬路 → 舊西洋墳場(聖味基墳場) → 塔石廣場
媽閣廟算是澳門最大、歷史最悠久之廟宇,每年農曆大年初一信徒們會在凌晨開始排隊搶著插頭香,農曆3月23日的「天后誕」更是香火鼎盛。據說媽閣廟前地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的地方,正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點。
不過不喜歡逛廟的可能對媽閣廟沒有興趣,那就別進去了吧!只是把媽閣廟當起點而已啦!媽閣廟旁的歐式建築是「海事博物館行政大樓」,就非常漂亮好拍啦!
媽閣廟左方為媽閣斜巷,俗稱「萬里長城」,但當年葡萄牙人所築起的城牆現已被拆。進入媽閣斜巷往上走即可見到一座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建築物,建成於西元1874年,當年是摩爾兵營(當年稱印度穆斯林為摩爾人),由印度來澳門的穆斯林士兵駐守,俗稱「水師廠」(名稱來自清朝時人們對海軍的慣稱),現為港務局大樓。
記得不要只是路過,要進到迴廊裡拍照喔!超美!
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lilau),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內港,為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亞婆井前地周圍的建築主要有葡萄牙民居式建築和具有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的公寓式住宅,白色的外牆,襯托紅色的百葉窗,明顯帶有南歐風韻
是不是很像身處南歐山城中呢?
鄭家大屋雖然不是西式建築,不過吉米覺得也蠻有味道的!推薦可以進來逛逛,目前免預約也不用門票,約建於西元1881年,是中國近代著有知名「盛世危言」的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後來鄭家後代四散,房間甚至被多人分租,雖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築物卻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政府於2001年接管該大屋並按原貌進行維修,於2010年維修完畢並開放參觀。
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平面為連續的中式坡屋頂,主房區建築多為兩層高,也有達三層者。院落式大宅的內部建築範圍非常大,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公尺,包含大門建築、僕人房區建築及主門樓後的兩座並列的合院式建築。
而且吉米現在覺得,不一定要一直趕行程,就身處在這樣的地方,靜靜地聽著音樂,感覺也是非常舒服享受耶!
聖老楞佐教堂創建於西元16世紀中葉,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華人稱之為「風信堂」,又以粵語諧音稱為「風順堂」,有祈求順風順水、風調雨順之意。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所以教堂建築不管內外部都顯得美侖美奐。
外牆以黃色粉刷,教堂立面上的2個鐘樓高約21公尺,對稱佈置,中間山花層疊,教堂外觀的特徵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風格
聖若瑟修院,一稱天主教「少林寺」,因為這座修道院專門培育赴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傳道的神職人員,可謂春風化雨,對澳門成為聖名之城影響頗大。為耶穌會會士於西元1728年取得現址,經過30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毗連的聖若瑟教堂(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稱它為「三巴仔」。
崗頂劇院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建於西元1860年,但當時只建成主體部分,至1873年才加建具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的正立面。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之用,也是當年葡人社群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現今則不定時有藝文表演。
何東圖書館大樓建於西元1894年前,原主人為官也夫人,後香港富商何東爵士購入該大樓,作為夏天來澳門消暑的別墅。何東爵士逝世時將大樓及25,000元港幣贈予澳門政府,作開設公共圖書館及購買圖書之用。
聖奧斯定教堂由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於西元591年創建。教堂最初的建築非常簡陋,教士們便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每當大風吹來,蒲葵葉便隨風飛揚,華人遠遠望去,覺得這情景像龍鬚豎起,就稱教堂作「龍鬚廟」,後又以粵音轉稱「龍嵩廟」。教堂於1874年重修後,形成今天的規模。該教堂每年為期2天的苦難耶穌像巡遊,有4百多年的歷史,是澳門天主教會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就在崗頂劇院旁啦!可以坐在這裡欣賞一下!
民政總署大樓前身為市政廳,建於西元1784年,後曾多次重修,目前規模是1874年重修時形成的,具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2樓的圖書館於1929年啟用,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為設計藍本,裝潢和傢具陳設具有濃厚的古典氣息。現在專門收藏17~20世紀的外文古籍,特別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歷史文獻。
議事亭前地因地處議事亭(澳門市政廳前身)而命名;上世紀70年代,廣場中央新建一座噴水池,本地居民又俗稱此地為「噴水池」。一直到現在,議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門的市中心,許多節日慶祝活動都在此舉行。
此前地為民政總署大樓前的廣場,成一前寬後窄的漏斗形,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右側主要建有具西方古典主義特色的郵政局大樓,新古典主義的仁慈堂大樓;左側是一列3層高帶有行人走廊的新古典主義樓宇,建築色彩多樣,窗式各有不同。
仁慈堂於西元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勞創立,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後,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並設育嬰堂、痲瘋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仁慈堂大樓修建於18世紀中葉,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目前仁慈堂大樓的1樓是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
2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猜猜我是誰?
「大堂」全名是「聖母聖誕主教座堂」(通稱「主教座堂」;俗稱「大堂」),為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主要供奉天主之母、聖若瑟、慈悲耶穌……等聖人,是澳門天主教的中樞。右側黃色建築是主教府,是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所在地。主教座堂所以又名「大堂」,並非它是澳門教堂中最大,而是因為它最具威嚴的象徵。
盧家大屋:位於大堂巷7號的盧家大屋為澳門著名商人盧九(盧華紹)家族的舊居,約於清光緒15年(西元1889年)落成,是澳門少數較為完整的中式大宅建築,能夠成為「澳門歷史城區」景點之一,是因為具有著了澳門民居中西合璧的特點,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蠔殼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滿州窗和鑄鐵欄杆,兩種特色裝飾結合,與澳門被視為中西交融的特點相配合。
盧家大屋前有很多家咖哩魚蛋及牛雜攤,街道上還有座位,可以在這裡坐著大快朵頤一番!
請問加辣嗎?吉米感覺澳門的路名很多都很有趣
玫瑰堂:全名為「玫瑰聖母堂」(聖多明我教堂),為聖多明我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創建於西元1587年,已有400多年歷史。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華人稱之為「板障廟」,後稱「板樟堂」。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故又稱「玫瑰堂」。每年5月13日舉行的花地瑪聖母聖像巡遊,是本地天主教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也是澳門時常舉辦音樂會的場地。
玫瑰堂往大三巴方向走,就是人潮最多的地方,沿途有著眾多手信店、伴手禮店。來澳門必買的就是杏仁餅,絕對是伴手禮名單第一位!吉米個人是偏愛英記餅家的杏仁餅,推薦大家可以試試看!
真的到處都是耶!
連女媧廟旁也是英記餅舖
接著就抵達「大三巴」啦!「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讀音,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該學院於西元1594年成立、1762年結束,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培養傳教士到亞洲各地傳教,整個建築於1640年間完全完工,但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也就是現在所看到的遺址。常有露天音樂會及表演。
大三巴牌坊的建築由花崗石建成,寬23公尺,高25.5公尺,上下可分為5層,自第三3層起往上逐步收分至頂部則是一三角形山花,整個牆壁是巴洛克式,但一些設計或雕刻,卻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如中文字或象徵日本傳統的菊花圖案,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這裡有時還會有葡萄牙舞蹈表演,非常熱鬧,也是來到澳門必來的地方!
一定要跟大三巴合照一張的啊!
這是中葡友好紀念物
大三巴旁就是非常有名的戀愛巷!
大三巴前方黃色建築現在是澳門其中一間英記餅家的所在地,我想可以開在大三巴前,絕對是最厲害的
而且這間還是跟Snoopy的聯名店喔!
裡面有許多Snoopy相關布置
居然還有以前的人力車,超有趣!
髣髣這次來根本買到欲罷不能
記得一定要進來看看喔!
英記餅家上方的長廊也蠻好拍照的!
接著買完伴手禮,可以來到望德堂附近的瘋堂斜巷,這裡氣氛寧靜閑適,和大三巴的人聲嘈雜截然不同,這一帶有很多古老的葡式建築、路上鋪上葡式碎石路、改裝歐陸式街燈,在這裡可以遠離觀光人群,又可以感受澳門葡式浪漫步道,在古意盎然的巷弄之間穿梭,怡然自得之情油然升起,難怪這裡也常是許多文藝工作者聚集的地方。
此處的望德聖母堂興建於西元1557~1560年間,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供奉聖母瑪利亞,因為澳門的第一任主教卡內羅在附近設置了痲瘋病院,因此華人們又常稱呼這裡為「瘋堂」,望德堂區因此也叫「瘋堂區」。
社會保障基金與婆仔屋之間就是馬忌士街,繼續走就可以到舊西洋墳場。舊西洋墳場又稱「聖味基墳場」,位於西墳馬路上,是早期在澳生活的葡人死後的安葬地,建於1854年,此位置當時位於荒涼偏僻的城外,隨著澳門的城市發展,這裡被周圍的高樓包圍,成了今天坐落於市中心的墳場。墳場內墓塚密布,其中不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精美的十字架、天使浮雕等點綴著墓碑,造型典雅。
墳場中心地帶有一座建於1874年綠色外觀帶彩色玻璃畫的教堂──聖彌額爾小堂,是目前澳門保存非常好的古建築之一。
塔石廣場:位於澳門望德堂區,原址為塔石球場,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目前地上廣場地圖全舖上葡式碎石,四周圍是歐陸風格的特色建築群,有澳門文化局、中央圖書館、歷史檔案館、塔石藝文館、青少年展藝館,別具特色,也是一個散步拍照的新選擇。
以上是我們這次來澳門特別幫大家去蕪存菁規劃出的葡萄牙風情散步路線,希望大家會喜歡,不過我們這趟旅程,最大的遺憾就是髣髣說她覺得澳門英記餅家的杏仁餅很好吃,想要請鄰居吃,但老城區裡雖然有很多家店鋪,但沒想到最經典的原味杏仁餅居然只剩一盒耶!你說誇不誇張?
但慶幸的是,機場裡居然還有英記餅家的櫃,而且還有很多盒原味杏仁餅,正宗的澳門口味。
髣髣看到二話不說馬上大搶購,立馬再買四盒!
太開心了!所以我們決定來寫篇英記餅家專文啦:【澳門必買伴手禮】澳門英記餅家,杏仁餅超好吃,還有多種口味選擇、肉鬆鳳凰卷也好好吃
留言列表